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学部法学博士生常芸赴南非西开普大学中医孔子学院调研

2025-06-09 10:54 

当地时间2025年4月9日,湘潭大学法学学部博士研究生常芸在南非对西开普大学中医孔子学院(以下称:“西开普孔院”)聚焦“中非共建调解机制的文化路径与制度创新”主题开展调研。西开普孔院外方院长武长虹博士接受了访谈。


(左起:武长虹院长、常芸)

作为深耕南非的中国教育工作者,武长虹博士通过多年的中外两国的具体案例和二十多年南非的工作生活,对跨文化调解有着独特见解。她指出,南非社会对调解的需求深植于其多元政治生态与部落传统,如社区长老调解体系与国家认证机制并存。她领导的孔子学院正积极探索将中国传统“以和为贵”“中庸之道”与南非“Ubuntu”(社群共生)精神相融合,寻求与跨文化调解基础理论的多点契合。武院长强调:“调解的本质是文明对‘如何好好生活’的创造性回应。”

在访谈中,武院长以自身南非创业经历为例,生动阐释文化差异的化解之道。其餐厅管理践行“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通过充分沟通化解劳资纠纷—— 例如明确告知员工“过度偷盗将导致失业”,同时尊重员工自主解决内部矛盾;此外,她为海信等中资企业设计文化培训,通过量化“传帮带”标准、强调表情管理与平等尊重,帮助其避免中式层级观念可能引发的冲突。

在孔子学院的日常管理中,武院长尤其重视文化理解培训。因此,西开普孔院坚持定期召开文化例会,帮助本土员工和公派中文教师更好地了解中国与南非两国的传统风俗、文化礼仪和价值观;解答教师们在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中在跨文化工作交流中遇到的困惑或误区;提升团队协作的文化敏感度与包容性;同事构建友好、尊重、互信的工作氛围,并有效预防了文化误读的发生。

面对南非校园阶段性的治理挑战,武院长进一步提出了发挥孔子学院在中非共建调解机制中作用的思考:可考虑开设“跨文化冲突调解”课程,联通中非专家资源;通过工作坊本土化改造中国基层调解经验;同步推动跨国调解人才库建设与资质互认,以应对青年权威认同变化趋势。

针对西方“文化输出”质疑,武院长坚定回应:“我们绝非强加模式。孔子学院如同法语、西语机构,本质是语言文化平台。”她以身穿非洲服饰教授中文、学习科萨语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双向文化尊重”的真谛。她表示,未来合作将优先链接工会、NGO等民间力量,以低调务实姿态融入本土文化网络。

此次调研为探索非洲国家文化互鉴新范式提供了独特视角。当中国“情、理、法”的平衡智慧遇见南非长老权威的传统逻辑,两种古老智慧的交汇,或将重塑全球治理的南方话语体系。